本文目录一览:
- 1、汤圆的故事
- 2、来敦煌可以带走什么特产?敦煌罗布麻茶、锁阳、李广杏还有什么呢???
- 3、山西晋中职业技术学
- 4、从山东郓城到平遥古城旅游攻略
- 5、元宵节为什么不是法定节假日?
- 6、跪求过去庆祝春节的方式
汤圆的故事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每逢元宵节,人们都会吃汤圆。为什么会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汤圆的故事 篇1
一、元宵灯节的由来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个子很矮,他不仅足智多谋,风趣滑稽,而且还心地善良。宫女不管是谁触犯了汉武帝,当皇帝怪罪时,他总上前讲情,因此,宫女都对他非常敬爱。
那年腊月,下了几天雪。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刚进园门,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地向御井扑去,他慌忙上前拦救。这宫女叫元宵,家住在长安西北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自把她选进宫来,每逢年底岁首,她思念亲人,心如刀绞。这几日风寒雪大,她不由又想起了父母、小妹妹在家的艰辛,心想:既然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来投井。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便安慰了一番,劝解了一阵,答应想办法让她与父母、小妹妹见面团聚。
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想到宫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亲恋眷的惆怅,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
这一天,他来到西北山元宵的家里,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阵,就返回长安大街卖起卦来。有人认识东方朔,知道他识天文,通阴阳,都争着占卜求卦,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签语。人们非常惊慌,纷纷求问解脱的办法。东方朔神秘地说:“正月十三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到城西北十里铺大道口等候。天黑下来时,从西北方向会过来一位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火烧长安的火神君。见到她后,父老们要跪在地上拦路哭求,方可全城得救。”
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信以为真,暗暗互相串连。等到夏历正月十三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手拄拐杖来到十里铺等候。天刚擦黑,果然从西北方向过来一位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父老们一拥而上,苦苦哀求。那姑娘望着悲哀不止的父老们说:“我是领了玉帝的旨意来办事的,火烧长安时玉皇大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观看,要是没火,就是我的罪了。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你们可送到人王地主那里,让他们想办法吧。”说完,扔出一张偈语,回身走了。
后来,老人们把这事告诉了汉武帝,汉武帝望望偈语,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念着念着,吓得满头大汗,忙向足智多谋的东方朔求教。东方朔说;“听说火神君也爱吃汤圆,我看,十五的晚上可让全城臣民都做汤圆供奉,虔诚祷告,求火神君高抬贵手。再传谕京都臣民一齐动手做灯,十六晚上,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满城点放焰火鞭炮。届时,满城通红,火球横飞,必能唬住在南天门观望的玉帝。再把京都四门大开,让城外的庶民百姓进城观灯。皇上、妃子、宫娥彩女,三三五五出宫去街上观灯,混杂在乡下来的那些不在劫的人中,会沾他们的光,蒙他们的福,免去灾难。另外,神仙也知元宵的汤圆做的好,可让元宵手提大宫灯,把元宵的名字写上,在前开道,我手端汤圆跟在后边,穿大街走小巷,虔诚敬奉云游在长安上空的火神君,定会使她心软下来的。”汉武帝一听,心中大喜,就传旨按着东方朔的办法行事。
正月十六,日坠西山,长安城里张灯结彩,乡下的百姓得了消息也都陆陆续续进城观灯。汉武帝脱去龙袍,换上便服,在几个近臣的保护下走上大街。娘娘贵妃,宫娥彩女,也三五成群地离开了皇宫。整个长安城,灯火通明,火球横飞,焰火满天,好看极了。
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也来长安观灯,当她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听到喊声,来到父母跟前,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闹了一夜灯火,长安京都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十六晚上照样全城挂灯放焰火,相传为习。年年如此。因十五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做的,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这一天叫“元宵节”。这就是现在的十五过元宵,十六闹花灯的由来。
二、正月十五吃汤圆的来历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了过年的习惯。
三、正月十五闹社火的来历
一年四季的节日这么多,为啥只有在正月十五才热热闹闹地耍社火呢?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早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没有房子住,不是住在树林子里,就是挤在山洞里。那时候,大山里,平川上,天天都有凶恶的野兽猛禽出来吃人。人们躲又没处躲,打又打不过,天天都有很多人被野兽吃了。特别是进入冬季逢年过节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山上没了小动物,地里没了庄稼,那些野兽就更凶啦,见着人就吃。
为了过上太平日子,人们就凑在一块儿出主意想办法,慢慢地发现,那些凶猛的野兽也有强弱之分,也有内部争斗。为了争夺地盘,抢夺食物,经常互相残杀,今天你吃掉我,明天我吃掉你。只要狮子、老虎,豹子一吼,别的野兽就吓得四处乱跑;凤凰一叫,所有的鸟就像吓破胆似的,连翅膀也张不开了。
于是,人们就开始模仿狮子的吼声造了一个锣,模仿老虎的啸声造了一个镲,模仿豹子的叫声造了一个鼓,模仿凤凰的鸣声造了一个笛子。每当逢年过节,飞禽走兽蜂拥而来的时候,大家就拿出锣、镲、鼓、笛子来,吹吹打打,又蹦又跳,一直闹到天亮。飞禽走兽远远一听,认为自己又闯入了狮子、老虎、豹子和风凰的地盘,无不吓得狼狈逃窜。后来,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一种习俗,这就是正月十五闹社火。
汤圆的故事 篇2
有一颗从锅中蹦出来的汤圆,滚烫滚烫的,许多食物都不敢碰它,它就这样慢慢地滚到了垃圾桶旁。
一只老鼠正在卖力地找食物。远远看见一颗胖乎乎,圆溜溜的小球向它滚来。连忙爬上垃圾桶去,两眼直勾勾地瞪着小汤圆。
这颗汤圆停下了,把头抬起来,望着老鼠,冒出了一句话:“你说,我为什么那么圆?”老鼠听了,哈哈大笑:“你问我?哈哈哈!我哪知道,我们又不熟。”老鼠轻蔑地瞟了一眼汤圆:“小子,才这么大就学大哥我到处游荡啊?你就不怕被吃了?”小汤圆骄傲地说:“切!吃我,你敢吃吗?我那么烫,你吃了非烫死你。”老鼠偏偏不信,上前踢了小汤圆一脚,烫得一边跳,一边“哇哇”叫。
小汤圆却滚到了大路上,这时它已经不再烫了。它眨眼间看见一只哈巴狗,上前拦住它的去路:“你说,我为什么那么圆?”同一个问题,哈巴狗却有不同回答:“废话,你们汤圆不是圆的还是方的啊!”哈巴狗甩了甩毛,继续走。汤圆滚上去问:“你为什么叫我汤圆?”“又是废话,不叫你汤圆叫你汤方呀!我说你到底有没有脑袋呀,这些还不知道。”哈巴狗没了耐心。“笨狗,你敢碰我吗?”汤圆放肆地说。“小子,你那么没礼貌,看我不吃了你。”汤圆心想:怕什么,你也会跟老鼠一样,被烫得直叫。哈巴狗一口把汤圆吃进肚子里,笑嘻嘻地说:“我还以为你多厉害呢!到头来还不是被我吃了。”
胖乎乎的小汤圆就这样送了命。
……
汤圆的故事 篇3
节日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而为人所知。
元宵节为什么吃汤圆
正月十五吃汤圆,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专家介绍称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吗。
民俗专家表示,煮汤圆时,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调查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吃汤圆要吃出不一样的味道。
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习俗故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也在此时流传开来。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精神、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在物质生活层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许多不同节日独特的食品。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人参与,乐在其中。古代元宵节由于开禁,人流如织,男女相遇,易于产生爱情。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元宵节也是求子的佳节良辰。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偷灯就是祈求子嗣绵延。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
节日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春节如此,元宵节也不例外。亿万国人的热情、奔放、张扬,可与巴西、德国等国的狂欢节并齐。
汤圆的故事 篇4
又白又圆,又小又美味,小朋友,快猜猜,这是什么呀?
是的,那就是美味的汤圆了。昨天,我们三年级就举行了关于汤圆的活动,就是包汤圆,吃汤圆了。
我们走向二号餐厅,家长们已经在餐厅里等待了。我看到我的外婆在搅拌糯米粉,我们一组的其他成员都开始揉陷,有个家长说:“我们多揉点馅,多包些汤圆,就可以多吃一点。”我们异口同声的说:“好!”于是大家一起动起手来。
过了一会儿,面粉揉好了,该包汤圆了,我们组包的汤圆很大很圆,别组同学看到了都说:“你们包的那么好肯定很美味。”我们就谦虚的说:“没什么,你们也包得很好。”
包完了,我们没事干了,有的小朋友去帮别组的忙了,有的在旁边等着,还有的……
可以吃汤圆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吃了,我先吃了一个粉色的,“哦!真美味呀!”我大声的说道。
我们吃了好一会儿,终于完全吃饱了,就回自己教室做作业去了。回到教室,我一边做作业,一边想:“今天真有趣,因为包汤圆太好玩了。”
汤圆的故事 篇5
“白糖梅子真新奇,也没核儿也没皮,正月十五沿街卖,过了正月没人提”。小朋友,你们猜猜,这是什么?这就是美味的汤圆。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每当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就会吃自己亲手做的汤圆。同学们,我们昨天已经包过汤圆还吃过自己亲手做的汤圆了,就让我分享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吧!
昨天,当我和同学们排着队走进食堂时,我发现家长们都已经等在那里了,包汤圆的材料也都准备好了。我洗好了手,把猪油馅搓成了小球。我妈妈把糯米粉和好的面压扁,再把猪油馅小球镶嵌到面里,用面把猪油馅小球裹住,把面搓圆,就做好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汤圆。你看,我和妈妈的配合很默契吧!我和妈妈就这样合作下去,结果很快我们小组的材料用光了。虽然我们这一组包得速度最快,但是质量却是最差的哦!不过一会儿,美味的汤圆就来到大家的嘴边,我馋得口水都流下来了。我如愿以偿地吃了汤圆。感觉汤圆香甜可口、甜而不腻。
我在这个活动中不仅学会了包汤圆,还吃了自己做的汤圆,我觉得这次活动真难忘啊!
汤圆的故事 篇6
一天晚上,有一家人准备晚上吃汤圆。他们把正冷得打哆嗦的汤圆们拿了出来,直接扔进了烧开的水里面。
“啊!啊!爽!解冻了!啊!好烫!”他们一个个边拍打着水面边叫嚷着。有几个汤圆想爬出锅外逃跑,可都被一脸坏笑的锅铲给推了回去。
汤圆们边适应着水温边环顾四周,看看有没有什么工具可以帮助他们逃离虎口,可是看了几遍都没有看见什么有用的工具。他们相互看看,不由得叹了一口气。突然,他们听见了一个声音对他们说:“嘿!汤圆们!别找了,绝望吧!谁都帮不了你们。能进主人的肚里是你们的福分,好好享受你们的露天温泉吧!在这里瞎嚷嚷什么呀!”
汤圆们顺声音望去,只看见勺子翘着二郎腿,靠在碗边,斜着眼睛,一脸坏笑地看着他们。他们忍着气,不吭声。勺子见汤圆们不吭声,更加肆无忌惮了,各种辱骂、嘲讽连番轰来。
不一会儿,汤圆们熟了。男主人把他们都盛到了碗里。这时勺子还在骂骂咧咧呢:“我说,你们汤圆真长得不咋地,肥头大耳的,圆脸圆手圆肚皮,整个一大球!”“我们招你惹你啦!我看你也长得不咋地,大头小身子,走起路来头重脚轻,你以为你是大头儿子啊?!”汤圆们边说边撸起袖子要把勺子推下桌子去。勺子忙说:“哎!哎呀呀!君子动口不动手啊!别……”勺子还没说完,就被推了下去,男主人见到了,忙把勺子捡起来,洗了洗,重新放回了碗里。勺子一到碗里就大骂起来:“真痛啊!你们来真的啊……不!”“啪!”勺子又被汤圆们推到地上。正想喊儿子吃饭的男主人一听到声音,扭头一看,咦?勺子怎么又掉到地上了啊?他马上又捡起勺子用水冲洗干净,又塞回碗里。勺子这次学乖了,一放进碗里,就跪倒磕头说:“汤圆BOSS在上,贱婢我勺子有礼了!只要你们放我一马,我愿为你们上刀山下火海,做牛做马,在所不辞!”汤圆们吃了一惊,但转念一想,说:“你不要把我们送到人类的口里,我们不想被人类吃掉,你带我们逃离‘虎口’,怎么样?”勺子又磕了一个响头:“Yes,sir!”随后,乘着男主人到客厅去喊儿子吃饭的机会,汤圆们和勺子顺着桌腿滑了下去,汤圆们跳到勺子背上,骑着“勺马”逃走了。
男主人和儿子从客厅过来坐到餐桌边,突然发现面前碗里空空如也,咦?!汤圆和勺子那里去了?
这个时候,汤圆们已经乘着“勺马”远走高飞了!
汤圆的故事 篇7
甜甜的糖馅,松软的皮儿,可口的甜品是好吃的汤圆!今天,我又吃汤圆啦!
可别小看了这些汤圆,他们可是经过我辛苦的准备才“诞生”的。
下午,妈妈正在包汤圆,我过去对妈妈说:“妈妈,我也要包汤圆。”
妈妈起初说我还小,不会包,但在我再三要求下,还是答应了并开始教我方法。
我照着妈妈说的,先拿一小团面粉,双手把它搓圆,然后大拇指放在中间的地方往下按,其他手指灵活地转动,再拿一小团芝麻馅放在里面,再把洞口“补”上,搓圆就行了。我认真地做着,可每当我补“洞口”时,皮儿都会破。妈妈还是耐心地指导我,告诉我是哪里不对……
终于,我做了一个像样的汤圆了!可没想到,可能是由于我刚做好了一点就开始有点骄傲了,接下来的汤圆一个比一个差。妈妈只得又给我做了许多示范,可我还是做不好。妈妈开始不高兴了:“做了那么多示范怎么还是不会,要学会一样东西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必须认真才行啊!”我也觉得很委屈:人家还是认真了的呀,谁知还是做不好啊!
虽然这样想着,但我还是没有灰心,继续一边仔细地观察妈妈的动作,一边更加努力地做着。终于“丑小鸭”变成“天鹅”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这次包汤圆,让我知道了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认真地学,认真地做,永不骄傲,就没有事的!
汤圆的故事 篇8
今天是上灯,按照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赏月、猜谜语。每年上灯,我常常都一回家就迟到了热乎乎的“现成品”——包并下好的汤圆。今年还没有正式开学,我就在作业完成后,去看了看:汤圆“背后的故事”!
婆婆先拿来一个大空盆,和我一起洗好手后便开工了。她把糯米粉倒入大空盆的一半处,再倒入少量的温水。她一边熟练地揉面,一边意味深长的对我说:“孩子啊,这倒水和揉面可是很有讲究的呀:水要在糯米粉的四分之一处,到少了干巴巴的不好吃;倒多了水汪汪的面揉不到一起去,总不能变成‘水面’吧!揉面的力度也要均匀,这样弄出来的面才有劲!”
结束了揉面,我和婆婆把面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我拿起一小段,把它揉成球形,圆滚滚、胖乎乎的,怪可爱的!婆婆用大拇指压了一下圆球,把荠菜、芝麻等陷放进“小洞”里,把旁边多余的面像做包子那样向中间推,“封顶”。一个洁白如雪、“满腹经纶”的胖娃娃就完成了!
虽然,汤圆“背后的故事”有些辛苦,但我更享受这种过程带个我的乐趣!
汤圆的故事 篇9
大年初一早上,我们宁波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猪油汤圆。
和大家一样,过年时爷爷家也会吃汤圆,还是自己做,味道好吃极了。汤圆是最具宁波的代表性小吃之一。爷爷家自做汤圆有安全保证,不仅有吃的乐趣,还有做的乐趣。可是,这么美味的汤圆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在宋朝时,宁波流行出了一中在当时来说很新奇的小吃。它用糯米做皮,芝麻糊,糖,猪油等做馅,吃起来美味可口。有人见他在锅里又沉又浮,将它称为“沉浮子”后来又称作“元宵”。在那零食匮乏的时代,这种小吃立即传遍全国,再加上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后来成了元宵节必吃的食品,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了今天,汤圆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可是我们宁波人最念念不忘的还是猪油汤圆。
汤圆在我家还有很有趣的故事,有一次爷爷家做汤圆时,我也参与了进来,那时我心里想着:“我要不做个迷你小汤圆吧。”于是我就做了一个。第二天,在即将下锅煮时,我翻开了盖着汤圆的毛巾,我的迷你小汤圆正和其他“巨无霸”在一起,我心想:“过一会我一定要尝尝小汤圆的味道。”后来盛汤圆时,我的小汤圆却怎么也找不到,看看其他人的碗,也没有,锅中也无它的踪迹。唉,小汤圆就这样人间蒸发了。当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大家,全家人都哈哈大笑,差点没把嘴里的汤圆给喷出啦。
如果你来宁波,一定要常常我们的猪油汤圆。
汤圆的故事 篇10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宁波汤圆圆又圆……”熟悉的歌谣早耳边响起,我的口水就快要流出来了。瞧,那一个个洁白如雪的汤圆正躺在盘子里等着到烧开的热水中游泳呢。我最喜欢的是芝麻馅的汤圆,一口咬下去,甜甜的汁水留到你的口中,相信你的味蕾会兴奋得舞蹈起来。别忘了,把你嘴边黑色的汁水舔掉哦。
我的外公也很爱吃汤圆,每年过年,总会准备一大袋的糯米粉,等着我去外婆家的时候一起包汤圆,一起吃汤圆。可是今年我的外公生病了,在胃里做了一个大手术,医生说再也不能吃糯米这类不容易消化的食物。看着外公消瘦的身影,我们全家都陷入了悲伤之中。
春节又快到了,虽然不能吃汤圆了,可是我们还是会团圆,温馨的团圆。我想了又想,终于有办法了,我用白纸剪成了一颗颗汤圆,外公最喜欢的猪油馅,我在圆心点了黄色的;外婆喜欢的豆沙馅,我点上了褐色的;我自己最喜欢的芝麻馅,就用黑笔点吧。于是我就做了满满一碗汤圆,春节的时候我们全家一起吃这碗“汤圆”。
来敦煌可以带走什么特产?敦煌罗布麻茶、锁阳、李广杏还有什么呢???
敦煌的特产,除了敦煌罗布麻茶、锁阳、李广杏外,还有香水梨、阳关葡萄、酒枣、敦煌瓜等瓜果。此外,手工地毯、彩塑、工艺骆驼、夜光杯、水晶石眼镜、腊染等工艺品也十分有特色。
1、香水梨
香水梨黑着卖是“敦煌八大怪”中的第一怪。黑色的香水梨是敦煌隆冬季节的特产。在敦煌,人们一般要把采摘回来的香水梨放到冬天,经过冬季的自然冷藏变黑,食用时融化后剥皮食用,此时梨子已经变得酥软多汁,味道最佳。
2、阳关葡萄
敦煌盛产葡萄,主要品种有无核白珍珠、白水晶、马奶子,喀什红等。因为敦煌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所以结出的葡萄皮薄,味美,品质优良,既可鲜食,又可风干,还可酿酒。
3、酒枣
酒枣也是“敦煌八大怪”中的一怪。敦煌人通常把采摘好的鲜枣用高度白酒消毒后存放在密封坛中,到了秋冬季节启封,随吃随取,枣子鲜活如初。枣香伴着酒香,确能使人馋涎顿溢,熏熏欲醉。
4、敦煌瓜
在古代,由于敦煌一带盛产美瓜,敦煌便被称为“瓜州”。有史书写道:“敦煌古瓜州,出美瓜。狐入其中,不露首尾。”敦煌瓜水分足,含糖量极高,是消暑解渴的佳品,黄河蜜是敦煌瓜之最。
扩展资料:
敦煌工艺品大多与莫高窟壁画相关,有漆雕、葫芦、版画、丝巾、木牌、字画等等,都是有关敦煌壁画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就是一个故事的海洋,最有名气的有:飞天琵琶、敦煌乐舞、九色鹿等等,喜欢的可以买相关的东西。
除了买特产回家,品尝地方风味也是去敦煌的必办事项。“敦煌八大怪”中有四怪都是风味小吃,分别是:驴肉黄面、浆水面、风干馍和榆钱饭。另外,如果是六月去敦煌旅游,还可参加每年六一敦煌市旅游局、文化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大型滑沙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敦煌。
山西晋中职业技术学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建校以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秉持“修德、积学、精技、善行”的校训,着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晋商文化渗透、校企文化融合、对外文化交流”文化熏陶模式,致力于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是山西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山西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山西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山西省公众满意办学单位,全国煤炭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明教育基地,山西省省级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基地,山西省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在2022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学校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排名第169位,在山西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4位。学校是中德职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单位、教育部“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助推计划”合作职业院校、教育部“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百千万交流计划”中方项目院校、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单位、职教国际交流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职业教育对外合作联盟副主席单位,入选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招生就业态势良好。现有教职工800余名,副教授以上职称100余名,在校生近万名,高职招生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茅。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数据由第三方评估机构麦可思跟踪,稳居96.4%以上,累计培养毕业生近4万名。
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建筑总面积12.6万平方米,拥有标准实验实训室和生产性实训车间83个,国家级校内实践基地2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9个;馆藏图书59.28万册,电子图书33.76万册。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率先采用教学触控一体机,实现班班多媒体;校园网络实现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桌面,公寓、教室、办公区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全面运行校园一卡通。
学校专业设置合理。设有车辆工程、电子信息、机电工程、经济管理、能源工程、生物工程和社会文化旅游7个二级学院53个高职专业,形成了10个专业集群,涵盖工、矿、农、财经、食品、化工、生物、计算机等多个领域,与晋中市产业集群紧密对接。学校现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5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省级百强骨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省级重点建设实训基地7个,校地共建的实训教学基地1个,校企共建的“校中厂”3个。
学校强化职业技能,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常年聘请近百名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建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名师工作室7个。2014年被省人社厅授予“山西省职业培训示范基地”。2012年学校被国家人社部授予“国家技能鉴定所”,具备了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资质。学生求学期间可获得相关技能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证岗合一。2018年共获得省级以上奖153项;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常规赛项)获奖数量排行榜中排名第21位;在第十二届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项目数量位列全省第一,各项大赛成绩稳居山西省职业院校前列。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对外交流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积极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互联网学院,与北京集翔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中创动力(天津)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打通了学生就业京津冀地区的通道,使学校融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开拓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版图;与阿里巴巴(中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长春一汽汽车有限公司等千余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实现了工学交替、学生就业互惠双赢;与德国手工业协会、中德诺浩教育集团等多家企业签订了高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合作项目,开设了“中德诺浩班”、无人机航模兴趣班、中航天使航空班、杭州“士兰专班”、“京东智慧物流班”等订单冠名班,入班即签订就业协议;与广东、浙江、山东、江苏等多地10多所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台湾健行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教师访学、学生交换生项目,2022年派出第二批20名师生赴台湾游学;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入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与中外机构、职业院校签署了《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贵阳共识》,与印尼、老挝等国家相关院校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2018年派出20名师生赴泰国游学,与泰国芭提雅技术学院、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泰国丝路学院;与澳大利亚罗斯希尔学院、加拿大维尼尔学院、泰国远东大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了国际合作办学的新突破。
学校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分层培养、特色培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种路径。学校落实国家“奖、助、贷、减、免、补”等多项资助政策,开辟大学生绿色通道,做到应助尽助。学校还针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学校奖助学金,特殊减免政策,精准帮扶。
学校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紧邻省会太原,距太原武宿机场和太原铁路南站仅20分钟车程,道路畅通,方便快捷。毗邻占地18.5万平方米的晋中社火公园,是学生休闲健身的后花园。学校地处山西省“一核一圈”城镇体系框架核心区、大太原经济圈、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与近千家企业为伴,巨大的人才需求和“校在区中”的优势,为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就业和资源共享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18年底,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发展,划拨1500亩土地用于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该项目已列入晋中市2022年重点工程。
目前全校上下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对标一流,为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而努力奋斗,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孕育匠心匠艺的沃土,学校敞开胸怀与青年朋友一道塑造职业精英,实现青春梦想。
来源:网页链接
从山东郓城到平遥古城旅游攻略
平遥古城旅游攻略
去往平遥有多种途径,铁路和公路均可便捷地到达。
平遥没有机场,选择乘坐飞机的话,需要先到达太原机场,再转乘客车或火车前往。
平遥现有两个火车站,分别为平遥火车站和平遥古城站(平遥东站),其中平遥火车站距离古城较近,是普速列车站,平遥古城站为动车高铁车站。
在平遥县城内可以乘坐出租车或电瓶车到达古城景区,步行路程也不远。
平遥古城内可以选择电瓶车或人力三轮车,或者租用自行车游览古城。
火车
平遥火车站位于古城的西侧中都路,离古城西北城角仅300m,城内到达火车站十分方便。
1.平遥火车站
因为距离很近,从火车站可选择步行前往城内。
也可选择人力车,2-3元即可,大约5分钟左右车程。
1)选择乘火车先到达太原的游客,可在太原火车站再选择乘坐去往平遥的火车,每天约有14个到达平遥车次可供选择,约一个半小时到达平遥,硬座票价均在20元之内。
2)不想乘坐火车的游客也可乘坐805、830、601、201等多路公交车到【建南汽车站】,在太原建南长途汽车站转乘客车前往平遥。
j景点:1.明清一条街
2.平遥县衙博物馆
3.平遥城墙
4.平遥城墙
5.城隍庙
6双林寺
7.镇国寺
8.平遥文庙
9平遥民居
10.白云寺
平遥美食\
平遥的饮食
以山西地方特色为主,各式面食居多,口味适中。“新平遥三宝”中,有两“宝”都是吃的——牛肉和长山药,这两样东西在平遥也是家家餐厅都有得卖。随着旅游业的兴盛,一些颇具特色的菜品也逐渐为人们所知,比较著名的有莜面栲栳栳、碗托、拨烂子、熏肘、水煎包等。不过实际上这些菜式大都并非平遥所独有,多是山西地方乃至整个中原地区所共有的饮食风俗。
除了本地风味和一些其他地方菜系的餐馆外,古城还逐渐开张了一些西餐厅和咖啡馆、酒馆,以迎合日渐增长此类需求。
在平遥吃饭一般都会选择在古城内或者城外城门附近的餐厅。古城里面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上几乎处处都有餐厅,大都以平遥特色为招牌。城内的大多数客栈也都提供餐饮服务,标准模式是店门内的厅堂是餐厅,后院以及楼上供住宿。
一般来说,同样的一盘菜,比较小的店铺会比较便宜一些,城内步行街区之外的区域餐馆也会稍微便宜点,但一般价格相差也不过三、五元。
门票描述
平遥古城景点联票:150.00元
镇国寺:30.00元
双林寺:40.00元
全天开放
最佳旅游时间
从气候上看,平遥的秋季温凉宜人,9月底平遥还会举行平遥国际摄影展。冬季会比较寒冷,可是游人也相对少了很多,而且白雪映衬下的古城另有一番情趣。春季则有热闹的春节社火,也十分有特色。
自驾车辆注意
自驾的话,白天车辆是不能开车进入古城的,晚上八点以后到次日早八点前的这一段时间车辆可以进入,不过核心区域的几条步行街始终不能行车。城内有停车场,最好能和客栈的老板提前联系停车问题,停车收费10-20元。
另外,古城南门外也有停车场,停车收费在10-20元/天。
消费刷卡
平遥古城内虽说各种钱庄票号都是古老版本的银行,但目前仍在运营的商业银行只有邮政储蓄在古城内有ATM。平遥的银行网点多在古城外,西门外有工商银行的ATM。
古城内的大多数客栈和餐馆都不接受刷卡消费,因此最好还是带上适量的现金;古城内只有很少银行的ATM机,城外ATM和银行网点较多。
元宵节为什么不是法定节假日?
法定与不法定,不是重点!
重点是在传统中的中国春节整个过程中,元宵节相对来说传统的活动和节目比较多的。所以放不放假、法定不法定,人们都会用十分的热情去准备!至少可以参加晚上的灯会,参加眼下比较流行的烟花晚会!
1、民间传统如此:十五过了才叫年过完!(不到十五年就没过完)
这是北方的大部分地方的习俗!一是气候因为,一般在十五以前,基本没活干,二是传统如是!
历代京都大多在北方,而且中原地域大部分在黄河流域,所以好多传统的习俗与北方的节气和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历经各朝各代,即使到了现在,这些影子仍然存在。比如传统的春节,从节气上来说是北方的节日,因为按南方的节气早就开始一年的耕作了!
所以,既然大一统的传统如是,代代传承、统一十五过元宵,与法定不法定就没有多少关系了!倒是,如果不法定似乎有不合传统、不合情理的意思了!
2、 比较多的传统活动:正月十五闹花灯。
元宵,宵既晚上。传统的活动大部分在晚上:比如元宵灯会、灯谜会、烟花晚会,但是大部分地方白天还有逛庙会,逛集市、远足登高、游园等等习俗。甚至大部分地方现在都会在正月十五集中闹一次社火。我们这里,正月十五各乡镇、各社区的社会队,会在十五白天,到大街上、到广场上集中汇演一次!这也是我们县城一年四季大街上人最多的日子,当然也是最热闹的日子了!
这些都是最热闹的集体的游园活动,不管放不放假,人们会在这一天闹花灯、逛庙会,会全家出动去看烟花晚会,至少北方的人还是如此!
有人会质疑,雾霾这么大,还放烟花!还是换个角度去想吧!北京那些日子没放烟花,仍然会出现那么可怕的,“到了大街上要拉住女朋友的手,否则就找不到”的“雾霾”,春节虽然禁止,但是仍然有人放,反倒没有出现雾霾或者根本就没有那么厉害,所以春节放烟花并不是根本原因!
3、北方的耕种坐祭祀活动!
这个活动,在好多地方并不明显了,应该是汇集在庙会和相关的祭祀活动中了。比如我们这儿好多年没见耕种祭祀活动,基本上被包含在庙会的祭祀活动中了:乡下人会在正月十五这天到庙里烧香,扩拜佛,祈求家人平安、庄稼丰收。
总之、元宵是一年四季中国的传统节目中,人群比较集中的游园活动,还是应该组织和发扬的好。好多人会质疑国人总喜欢过洋节日,那么何不用更好的方式保护、弘扬下这些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呢?这个并不一定要法定,重要的意识和保护,更重要的是休假制度的改革和人性化!
噢!大家应该还记得去年年终的那些喷发的网络段子和民间网友活动。比如网友们晒出的奇葩年终奖、“我可能做了什么假的XX”段子句,其实反映出的就是工作群体对奖励机制和休息制度的不满,短时间休假制度无法改变,但是以“传统节日”为福利放一天假,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既安抚了大家的休假福利呼声,也保护了传统的文化和节目!
跪求过去庆祝春节的方式
六十年春节风俗的变迁
九十年代的春节
看看春节期间商家的广告词就知道百姓过年有多忙了,“打个电话拜个年,欢天喜地大团圆”、“包饺子贴窗花欢乐在农家,看焰火放鞭炮京郊真热闹”、“春节不在家,假日列车游天下”。总之,围在家里包饺子看晚会是老皇历了,过节也要过出个性过出新意来。这让北京人过春节也开始犯难:出游订不上团,在超市购物交款排大队,打保龄球球道爆满,想租个车到郊区转转,车早就预订一空。春节的乐事多了,品戏、看电影、听音乐会,连电视频道也“春运”——节目太多,挤破门槛。想求新求异也不是容易事。不夸张地说,正月过后,就要计划明年的春节怎么过了,因为动作慢了计划跟不上,只能过一个遗憾的春节。
百姓过节的方式是一天天变了,休闲度假的意识也一天天强了,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从一个团圆佳节渐渐变成一个度假的好机会,提高生活品质从这个最传统的节日开始了。
年饭 家宴挪到酒楼吃
半数以上的人家不自己包饺子,速冻饺子出现断货现象。
辛辛苦苦一年了,过春节该享享口福了,家家户户为年夜饭张罗,这是每年过节的传统想法。可越是吃得好了越想在过年的时候吃点省事的、吃点清淡的。老百姓的心思早被商家琢磨到了,1992年,西单菜市场推出五种家庭套餐,每套50元至70元,回家简单一加工就是丰盛的年夜饭。
按老礼儿,京城的馆子到春节差不多都关门上板了,家家户户都忙着在家里炒菜,谁还会光顾餐馆?可到1994年,春节期间最常见的大红纸“春节休息”见不到了。家宴设在餐馆酒楼成了时尚。与其在家一通忙活还不如在餐馆里踏踏实实吃一顿呢。而商家也看准了这一点,为了有个好买卖,为了有个好商缘,都比着赛不关门,加班加点纷纷摆出家宴擂台。1996年,北京城摆起了年夜饭,百店家宴热热闹闹。到了1997年,年夜饭也要预订,订晚了就剩回家煮冻饺子了。
1990年前后,时兴涮火锅、涮羊肉,之后是烤鸭、粤菜、川菜、上海菜、湘菜相继而至,中间还穿插着红焖羊肉、家常菜,各家餐厅为了年夜饭也绞尽脑汁变换花样,到了1996年,连饺子城也火爆起来。
“破五的饺子”,北京的老风俗还被很多人记挂着,只是初五热了冻饺子。北京已经有半数以上的人家不自己包饺子了,速冻饺子出现了断货现象,就连做饺子皮也成了“新兴产业”,一个小商贩春节期间能卖出去三四十斤饺子皮。
年货 鸡鸭鱼肉成配角
食品的花费还不到春节花费的1/5,而1/3的钱被用来交朋友了。
到了90年代,正月临近的日子里,很难见到被大包小包的“吃物”压得难于行走的人了,“平日里也是吃海参鱿鱼,干吗非要赶到春节?”粮店里挺金贵的菜籽油也开始被冷落了,1992年的春节,尽管张贴了“春节期间每人优惠10斤”,仍没有达到促销的目的。因为北京人知道,更好的“绿宝”、“骆驼唛”之类有的是,根本不用囤积。
尽管民以食为天,但在1994年的一项调查统计中发现:虽然过年几乎各家各户都要购买食品,但食品的花费还不到春节花费的1/5,而1/3的钱被用来交朋友了,吃,已经不是北京人过年的主旋律了,人们把更多的精力和钱用在了自身建设和交往娱乐上了。
会吃了会玩儿了,北京人过年也更实惠了,开始时兴批发过年。去水产市场批海产品,到大钟寺批发水果,当然,还有批发鲜花。去年春节,北京销售鲜花超过30万盆,销售额近1500万元,和一个大中型商场的效益差不多。
1995年,必备年货是金童玉女财神爷和大大的福字。1995年的年货里还有一样小东西:欢乐球。这是“禁放”之后春节欢乐产品的主唱。上亿只欢乐球在那个春节爆响:既安全又声色兼备。
吉祥物也是置办的年货,1996年小老鼠随处可见,1998年,虎行天下。
年乐 旅游过年成时尚
春节,从旅游淡季变为“黄金季节”,机票优惠已成为历史。
1992年的年三十,五个结伴前往哈尔滨看冰灯的年轻人是新闻人物,过个团圆年的观念正在被悄悄改变。这一年,春节机票优惠50%的做法已成为历史。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节晚会的日子也已经过去。
1996年的春节迎来最长的公休假,从初一到初七整整一周,机票价格开始上浮。春节,从旅游的淡季变为“黄金季节”。
到1997年旅游过年有钱也难,还在1996年12月,东南亚以及海南、昆明、西双版纳、厦门、武夷山等国内路线已经爆满。据统计,1997年北京春节旅游过年的人数在10万人上下。
1997年开始,留在北京过春节的人包饺子看晚会之后又多了一个节目:看灯。北京城打扮得火树银花,每天有几十万人上街看灯。出租车司机都愿意在街上多转转:亮堂堂的心里痛快。
春节里,各个体育场馆打开大门,从保龄球、轮滑、羽毛球到室内攀岩,64项体育活动把大约10万以上人次的北京人从麻将桌和酒桌旁拉走。1997年的春节,5万人奔了体育场馆。
1997年贺岁片登场,《编辑部的故事》续集《万事如意》除夕之夜在全国30多家省级电视台同时登场。有人发出询问:还看晚会吗?全城同做一件事的情景不复存在。从这一年开始,贺岁片年年如约而至。
年话 身体健康排第一
调查显示,“身体健康”是1998年最流行的拜年话。
电话铃声传问候,打开电脑接贺卡,贺词传进寻呼机。北京半数以上的人电话拜年。这是九十年代北京人的拜年方式。
拜年,不再是两盒点心跑一天。先是贺年卡贺年的方式流行起来,贺年卡不是学生专利,已经被全社会接受了,1992年春节前分拣量达到250万件。尽管邮件量比平日高了近1/4,但增长速度还是放慢了,因为电信发展快了。
北京最早的寻呼台是126台,1992年春节每小时寻呼1万次以上。1997年已经有寻呼台推出预约拜年,北京有寻呼机用户上百万。1995年,1/5的北京人打长途拜年。1983年,北京近一半的长途电话需要话务员人工接转,用户挂一个长途电话需要等几十分钟。而如今,北京长途电话可以直拨全国2000多个城市、县,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拨比例可在99%以上。
1998年流行的拜年话是“身体健康”,在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的调查显示:“身体健康”是人们排名第一的愿望。而在1995年左右,人们的祝福大多是“恭喜发财”。
进入1999年,贺卡成为落后的形式,因为使用大量纸张,不利于环境保护,电子贺卡在今年流行。每天中国电信网上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轻轻一点,祝福可以传出万里之外。
六十年代的春节
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60年代的春节因此令人难忘。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个风车,哪怕是逛趟厂甸什么也不买,都能让孩子大人高兴一年;平日里父母儿女被隔离,能吃上一顿团圆饭,哪怕只是萝卜白菜,都是平生之幸事。
年饭 过节好处是解馋
春节菜谱里,主妇们用大白菜变出的花样差不多能摆一个白菜席。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年饭可不是一天做出来的。春节最大的好处是“解馋”。每到春节,北京居民每人多给半斤油、半斤肉,每户的购货本上还能多二斤富强粉、一斤黄豆、二斤绿豆、几斤小站稻和五斤鱼,勤快的主妇们全凭巧心思腾挪全家过年的一日三餐:腊月二十八发好面(标准粉),二十九开始炸各种面果子,平日里舍不得用油,现在甜的、咸的、又酥又香的胡萝卜丝丸子、白薯丸子和排叉装得满盆满钵,馋嘴又心急的孩子们趁妈妈不注意,抓上两把就往外跑,和院子里的小伙伴换着尝新。蒸馒头,包豆包,年三十之前要把过年的主食准备好。除夕的年饭分两顿,先是晚上五六点钟吃米饭炒菜,平常的机米换成小站稻,加上烧带鱼、沙锅豆腐、狮子头或四喜丸子、豆芽菜,这是一年里最重要、最丰盛的一顿饭,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吃,而且菜里一定要有鱼,取“年年有余”的吉利;夜里12点,全家还要一起吃饺子,饺子用富强粉包,比日常吃的标准粉白得多,一般是猪肉白菜馅,有时是酸菜馅。吃饺子的风俗使得竹具店每年春节前都要加班加点赶制竹笊篱。大白菜是百姓的当家菜,春节菜谱里主妇们用它变出的花样差不多能摆一个白菜席:芥末白菜墩、菜心拌凉菜、五香辣白菜、腌白菜、醋熘白菜、炒酸菜或炖酸菜、油泼梅干菜等。
年货 家里添个新玩具
过年添个新玩具是办年货的家长们的小秘密。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办年货的人把街上挤得热热闹闹,国营的副食店都在店门口支块木板在当街卖。过年的票证上还印着两个喜庆的大红灯笼,二三斤一大块肉,比起平常二两半斤地买舒心畅快多了。长途岛的带鱼、图门的明泰鱼、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淡水鱼、渤海湾的海杂鱼,每户都要多少买一些做年饭的主菜。
“糖瓜儿祭灶,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个新毡帽。”除北京传统春节食品关东糖外,市场上有了小娃娃、小花篮、小宝塔、小鸡、小鸭形状的块糖,饼干除了什味、橘子和大方外,1963年新出了酥松可口的“63”,包装上还附有当年的美术年历。姑娘们喜欢的头花和襟花有菊花、牡丹、玫瑰、芍药、剑兰等花样,鲜花店里的梅花、碧桃、茶花、迎春、一品红、文竹、瓜叶菊、四季海棠、水仙、仙客来等盆花也常令她们情不自禁地掏腰包。过年添个新玩具是办年货的家长们的小秘密,给8—12岁的孩子买个小攒钱罐,给2—4岁的孩子买个小鼓,给六七岁的孩子买个空竹或风筝。木刀枪、腰边鼓、大摆球、积木塔、铁鸣蝉、毛毽、脸谱,还有“老鼠滚蛋”、“斗鸡”等新玩具,紧攥着钱包,家长们心里盘算着挑哪个最划算。
买个月份牌,添几张写春联的梅红纸,扎一只红纱灯,新一年的向往就在挑挑拣拣中开始了。
年话 老礼全都放一边
不少单位在大年初二组织团拜,领导们倡议“四要四不要”
“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时钟敲过除夕夜12点,有工作的子女常常这样给父母拜年。
按照风俗,除夕和初一全家团圆不出门,到了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大家也出门给亲戚朋友拜年。
鞠躬拱手的老礼不时兴了,“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不时兴了,见面只是互相点点头道声“过年好”或“春节好”。
小辈儿人给长辈磕头拜年的规矩也不时兴了,一般都是提着半斤蛋糕或点心盒子,或送张改良的新年画。
不少单位在大年初二组织团拜。大家坐在一起开个茶话会,领导们倡议“要讲科学,不要封建迷信;要勤俭持家,不要铺张浪费;要参加正当文娱活动,不要到处游荡;要坚持生产工作,不要班前喝酒”的春节“四要四不要”,散会后还能用小手绢包回点儿花生瓜子给孩子。
买张图画纸或道林纸,用彩笔画些风景花草,写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工作好,学习好,身体好”等字样,一张标准的贺卡就做好了,送给老师或要好的朋友,大家都珍惜得不得了。
年乐 红红小鞭论个放
一挂100响,从初一放到十五,每次只舍得揣10个出来过过瘾。
“穿新衣,放花炮”,春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攒了一年的布票变成红色、蓝色的灯心绒或小碎花布,再忙碌、再手笨的妈妈也要踩着缝纫机“嗒嗒嗒嗒”地干到深夜。初一早晨醒来,孩子们的枕头边保准都平平整整地放着一套新衣。平时的衣服都是老大穿小了老二穿,过年了,多困难的家庭都要想办法给每个孩子做身新衣裳,哪怕是旧衣服翻改的也好。
穿好新衣服,等不及吃早饭,孩子们就跑到院子里撒欢了。左手举一小截土香,右手忙着从兜里往外掏小鞭。红红的半寸来长的小鞭可是宝贝,家里统共给买了一挂100响,从初一放到十五,每次只舍得揣10个出来过过瘾。藏在家里的小鞭如果被兄弟姐妹发现了“偷”走几个,父母们就成了难断家务事的糊涂官,只有许诺“再买一挂”才能安抚孩子们的哭声。到了晚上,全院子的人都出来看放花,孩子们手上提的小灯笼有五角星的,也有宫灯式的,星星点点煞是好看。你家的“老头乐”喷出满天花雨,我家的“火树银花”也不逊色,他家的“螺丝转”、“耗子屎”蹿进人丛,激起一阵阵笑闹声。劳动人民文化宫、北海、陶然亭等公园里熙熙攘攘,免费开放三天使人们游兴大发,故宫、自然博物馆、动物园,要逛的地方真不少。买得起票或单位发票的人们还可以到大华电影院看立体电影,去工人体育场看马戏。如果有兴致,厂甸也是个热闹的去处。
八十年代的春节
1983年,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一炮打响,收到观众来信16万封。当年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节目当属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而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恋》等七首歌曲。1984年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第一次参加春节晚会,“吃面条”的成功使小品成了气候,一曲《我的中国心》全国传唱,《难忘今宵》几乎成了后来每届晚会的结束曲……大年三十儿,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与荧屏上的影、视、歌、曲艺明星同喜同乐———80年代,中国百姓渐渐约定俗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过节方式,学者称之为“新民俗”。一台晚会,不仅把一家人聚在一块儿,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艺形式,更为如黄宏、宋丹丹、赵本山、巩汉林、蔡明、郭达等一大批笑星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土壤。
年饭 票证淡出菜市场
平时想吃什么就买,弄得人们反倒不知道过年该吃点什么好了。
1980年,由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试制的猪肉白菜馅速冻饺子开始在东单等六大菜市场出售。
1981年,北京居民春节每户供应4~8元一斤的花茶二两,大料、黄花、木耳各一包,大白菜20斤,一斤粮票豆腐及一斤粮票豆制品。部分小吃店增添了平时不供应的“蜜三刀”等小吃。
1983年,春节所在的二月份城镇居民每人供应富强粉三斤、小杂豆一斤、江米一斤、花生油4两、香油一两、花生半斤、瓜子三两、麻酱一两、鱼两斤(定量内每人保证半斤黄鱼)。
1984年,全市11个副食店出售不凭本豆腐。
1985年,低度酒、补酒热销。多家西餐厅爆满,新侨饭店等为家宴提供罐装、袋装西式名菜。
1989年,26种调味品、14种豆制品、35种酱菜大展销,北京人过年再不为米、面、鱼、肉奔忙了。
俗话说,过年过在嘴上。生活在80年代的人们,饭桌日渐丰富起来,开始是定量供应的品种增加,接着是集贸市场恢复。平时想吃什么,到市场上就买,弄得人们反倒不知道过年该吃点什么好了。
年货 新三大件快步来
家庭主妇再不用为过年大洗腰酸背痛,再不用为肉变质发愁。
1980年,各大商场从外地组织的一批电镀桌椅、简易沙发、一头沉、搪瓷盆陆续投放节日市场;1981年,尼龙绸夹克、线绨被面供不应求,有人利用反复排队和托人代买等手段套购,仅新新服装店节前便抓获“投机倒把者”46人;1984年,14英寸彩电节日供应量比上年增长42倍;1985年,腊月二十八起向个人预售进口相机,每人限购一架,半年内付货,牌号有柯尼卡、亚西卡两种;1987年,羽绒服受宠、裘皮帽走俏;1988年,一种名叫马海毛的安哥拉山羊毛流行……春节穿新衣,80年代,北京人开始走出黑灰蓝服装的包裹,西服、夹克、牛仔、羊绒衫、防寒服、皮大衣流动成一股彩色的风。与此同时,作为礼品,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到80年代问津者日少,年礼的文化味渐浓,明信片、贺年片、挂历流行起来。
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们走来,家庭主妇们再不用为过年大浣洗累得腰酸背痛,再不用为早早炖好的猪、牛、羊肉变质而发愁。
年话 春联贴进单元楼
词句洋溢着时代气息:“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过年总要求吉利图喜庆,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贴春联,大拜年,80年代都有新特色。先说春联,过去多是农家小院才贴,词句也无非是“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之类的老句陈辞。80年代大不同了,春联不仅贴进了城里的单元楼,词句也洋溢着时代气息:“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富国安邦人欢财旺移风易俗送旧迎新”。一个倒贴在单元门上的大大的“福”字将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表露无遗。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渴望用这种最传统的形式表达对时代最深的欣喜。初一亲朋好友一见面,先递上一声“您过年好”,接着便聊上几句。上了点年纪的关心:“春节您家的‘加油’(定量之外供应的食用油)买了没呢?今年的油比去年强,没什么油烟子”。一些年轻人这年春节刚刚相互询问:“买没买邓丽君、刘文正新出的带子?”转过年来便已对崔健崇拜得无以复加:“初三都去我家,昨儿我刚置了一个架子鼓”。孩子的父母们相互抱怨着:“我们家这个‘小皇帝’春节非让带着去吃‘肯德基’,店里人那个多,队都排到了前门大街上。”
先行一步“下海”的老板们仍忘不了借这个难得相聚的机会沟通信息:“你手里还有多少台洗衣机,我全要了,冰箱也行。”
80年代,听人们拜年聊天,听不到为衣食犯愁,听不到忌讳与掩饰,人与人之间似乎更近了,人们的话题更广了,心气更高了。一句普普通通的“您过年好啊”,含意是那样丰富。
年乐 贪看晚会洋相多
打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
年年春节都高兴,80年代乐更多。
不知是有了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市场上的彩电才紧张,还是家有彩电的人多了,春节晚会才愈发火爆,反正节前“抢购”彩电可称得上80年代一景儿。从1984年进口彩电紧张开始,彩电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紧俏货。1986年下半年起,商店里宣告彩电无货,同时出现彩电票。那阵子,节前能买上一台18英寸彩电可是件大乐事,七姑八姨都要通知到:“他舅舅,家里新买了电视,春节来看呀。”更乐的还在后面:三十儿晚上一家人早早吃完年饭,预备好记录晚会公布的谜语的纸和笔,为谁坐在离电视最近的位置争执一番之后各就各位。这一晚上,自打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愿去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怕错过了马季的相声、费翔的歌,更怕错过了节目间穿插公布的有奖谜语。一番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之后,已是大年初一的清晨,第一件事便是寄答案。苦盼中央电视台的佳音之余,又该琢磨着去哪儿逛庙会了。80年代,龙潭湖、地坛、白云观、大观园、大钟寺,到处是庙会。小吃吃腻了,买便宜百货,工艺品看惯了,花会大赛又开锣,传统的赏心乐事未减,晶莹剔透的冰灯又朝人招手。从三十儿直到正月十五,一家人总是闲不住,乐不够。人们开始品味改革开放刚刚富起来的滋味。
keyile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