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TV免费预定

消费者订酒店被大数据杀熟(携程订酒店大数据杀熟)

KTV免费预定 2023-02-05 60

本文目录一览:

文旅部拟出新规:“大数据杀熟”最高或被罚50万

十一黄金周刚刚过去,游客们很多是通过在线 旅游 平台购买车票、预订酒店。不过网络平台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虚假预订、不合理低价游、“大数据杀熟”等现象也饱受诟病。对此,文化和 旅游 部发布了《在线 旅游 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准备对在线 旅游 经营行为做出进一步规范。

OTA平台成“杀熟”重灾区

杀熟,即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包括滴滴出行、携程、飞猪、京东、美团、淘票票等多家互联网平台均被曝疑似存在“杀熟”情况,涵盖在线差旅、在线票务、网络购物、交通出行等多个领域,特别是OTA(Online Travel Agent)在线差旅平台较为突出。对此,上述各家平台大多进行否认。

2018年10月7日,知名作家王小山在微博炮轰飞猪旅行App利用大数据“杀熟”。飞猪对此回应称: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利用大数据损害消费者利益。

行业龙头携程早前也被用户指责存在“大数据杀熟”。3月10日晚间,微博网友@陈利人爆料称,在携程订票未支付时,发现忘记勾选“报销凭证”,退回修正再支付时被提醒“已无票”。重新搜索该票,价格贵了近1500元。而通过海航APP购买该票,价格比携程第一次给出的价格低了2100元。

3月11日,携程发布致歉说明称,携程绝不存在任何“大数据杀熟”行为,对爆料所述订单进行复盘发现,2月26日发布的新版本在机票预订程序中存在Bug,并对此作出道歉。经初步统计,该bug影响到约1300人,涉及成交订单约100个。10日晚11时,该Bug已修复,将逐一与客户联系,承担用户因此造成的损失。

“大数据杀熟”的三种套路

浙江大学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马述忠总结了“杀熟”的三种套路:

一是借助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根据用户的收入水平与消费习惯,针对性地向用户推送一部分商品,隐藏另一部分商品,诱导用户的消费选择,并进行一定幅度的加价,实现“杀熟”。

二是通过地理位置信息实现“杀熟”。商家通过移动端应用后台收集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并进行实时分析,若用户所处的位置附近潜在的竞争对手较少,则进行一定幅度的加价。

三是通过用户与移动端应用交互的行为细节实现“杀熟”。用户与应用交互的行为细节,如键入信息频率、搜索关键词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时点用户对于商品或服务需求的迫切程度,一些商家会基于这些信息进行动态浮动加价。

为什么“杀熟”不“杀生”?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教授骆品亮指出,首先,熟客往往“自以为是”,觉得跟商家熟就会得到更好的服务和更优惠的价格,孰料熟客往往要为“自以为是”付出代价。其次,熟客的行为轨迹相对固化,比较厌烦“货比三家”,因此要为“惯性”或“粘性”支付更高的价格。最后,熟客往往具有较高的转移成本,因此要为“锁定效应”买单。总而言之,相比生客,熟客对价格没有那么敏感,也就是价格弹性比较低。所以,“杀熟”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歧视策略。

行业监管难,文旅部出手整治

文化和 旅游 部指出,在线 旅游 企业和平台既是线下 旅游 行业的服务主体,又是在线电子商务平台的经营者,具有双重身份。目前,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对在线 旅游 市场规范作出明确规定,这给行业监管带来较大难度。从各地文化和 旅游 行政部门收到的举报和投诉,以及媒体相关报道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来看,上述企业和平台涉及的问题主要集中于“ 旅游 安全保障和救助义务、消费者权益保障、虚假宣传”等行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亟需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

《暂行规定》回应了 社会 热点问题。对虚假预订、不合理低价游、价格歧视(大数据杀熟)、信用监管等问题都做出了具体规定。

/ 话你知 /

消费者遇“杀熟”如何维权?

消费者在遇到“价格歧视”问题时,如何辨别是不是被“杀熟”了呢?又该如何维权呢?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助理分析师蒙慧欣表示,消费者要分辨自己是否“被杀熟”可以选择“货比三家”,或者与不同的消费者在相同条件下同一产品上价格对比是否存在差异,经常留意在同一平台上提供的商品价格变化幅度是否过大等。

“如若消费者发现确实存在价格歧视,应当及时保存证据并与平台沟通,同时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蒙慧欣称。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对在线 旅游 平台的举报投诉渠道提出了明确要求。《暂行规定》第二十二条显示,在线 旅游 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公示12301全国 旅游 服务热线等举报投诉渠道,建立完善纠纷处理机制和预警公示制度。

“一直以来,OTA平台上提供的机票、住宿等各项 旅游 服务中出现价格‘杀熟’、虚假宣传等问题且得不到治理。《暂行规定》的发布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了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大数据的法律属性和使用范围予以规定,于此同时,加强了OTA平台的监管,有利于在线 旅游 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蒙慧欣称。

据中国证券报、央视 财经 、中新经纬客户端

打车被“杀熟”,订酒店、外卖也被“杀熟”,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还有隐私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现在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家家户户的身边,我们也切实感到了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一些便利,但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不好的方面也开始接踵而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负担和影响。

近几年一个非常火热的词语叫做大数据大家都知道。大数据指的就是在现如今的这个网络互联网环境下,所有的一切都是以数据来依靠的。大数据杀熟已经成为了很多商家的固有手段之一。什么叫大数据杀熟了,今天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大概的意思就是这些商家因为有大数据的支撑,所以他们可以以此来宰熟客。可能一件商品在经常购买的熟客手上面显示的价格就是10元。但是在新用户或者说从来没购买过这件商品的用户手上显示的价格可能却只有8元。这就是类似的大数据杀熟。

而现如今大数据杀熟已经遍布了很多行业,比如我们在网上订酒店,打车,吃饭,购物等等。无一不受到大数据杀熟的困扰。而之所以我们会被大数据杀熟,就是因为大数据会对我们平常的一些生活习惯,以及用户黏度或者浏览记录等进行监控。当他的手里面有了这些非常庞大的数据量支撑的时候,根据人工智能AI的分析,就会制定出一套专人专用的价格。而一般的人也不会有多个设备来进行比价。只不过被近几年爆出来的时候才发现。

被大数据杀熟的消费们并不在少数,如今这个现象已经获得了官方的重视,曾经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些打车软件以及订酒店的软件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即便是在现在大环境都十分监控大数据杀熟的这种情况下,依然有一些企业在顶风作案。大数据杀熟就是对消费者的不信任,对消费者的坑蒙拐骗。这样的企业是不良心的,他为了盈利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加紧对大数据杀出这方面的管控。也希望大家平时在使用一些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自己的隐私保护。对于一些权限的开启,一定要慎重再慎重。因为可能稍不留心,我们就将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及一些数据上传到云端,被有心的商家给利用。

大数据杀熟什么意思

大数据杀熟什么意思

大数据杀熟什么意思?经常浏览一些资讯的人对于大数据三字应该并不陌生,大数据代表的就是巨量的资料,但是大部分人对于大数据杀熟不太懂。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大数据杀熟什么意思。

大数据杀熟什么意思1

如何避免大数据杀熟

1、使用多个帐户进行交叉验证。再找到几个朋友,您甚至可以使用父母的手机进行搜索和比较,然后选择最低价格下订单。

2、掩盖价格敏感的用户。如果可以将您定义为对价格敏感的用户,则平台向您推送的价格可能不会太高,否则第二次会有额外的优惠券和其他补贴。

3、反向操作,图像模糊。当您要搜索矿泉水时,请同时搜索一些不相关的可乐,衣物,皮肤护理产品等,并使用不相关的数据来掩盖您的真实意图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当用户画像的准确性下降时,您不太可能被“熟练”,但是平台提供的精致和个性化服务的质量可能会下降。

4、注意您的隐私保护。尽量不要在网站,移动终端,APP,微信,QQ和其他社交网站上过多地暴露自己的信息。另外,集中精力吧!不要让您的地理位置,地址簿,相册等隐私得到尽可能多的保护。关闭所有不必要的位置权限,照片阅读权限,地址簿阅读权限,并且不要连接到未知的WiFi甚至某些正式的WiFi。

大数据杀熟什么意思

它是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来比较用户的消费行为,即使在相同的产品/相同的服务/相同的条件下,也要根据不同人群的消费潜力为不同人群设置不同的价格。

这样一来,容易花钱的老用户(“熟识”的客户)就可以花更多的钱,不容易花钱的用户应尝试一下,让他花一些钱,以使金额最大化。例如,美团外卖为老顾客提供1元的补贴,为新顾客提供6、5元的补贴。

被大数据杀熟应该如何申请赔偿

大数据符合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条件:

首先,经营者客观地实施了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其次,消费者的用心良心;

第三,消费者蒙受损失;

第四,经营者的欺诈行为与消费者遭受的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因此,除了补偿消费者的损失外,实施大数据的运营商还应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增加对损失的补偿。增加的赔偿额是消费者购买货物或获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如果追加赔偿额少于500元,则赔偿500元。由于大数据的`价格差异有限,个人消费者不会遭受太多损失,因此惩罚性赔偿是消费者获得赔偿的重要途径。 《消费者保护法》第10条规定,消费者有权根据公平交易条件获得公平交易结果,这主要体现在消费者以合理价格购买商品或获得服务的权利。

大数据杀熟什么意思2

什么是大数据杀熟

所谓“大数据杀熟”,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厂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的行为。也就是说: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互联网厂商显示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并依此获得利润最大化。

大数据杀熟案例

大数据杀熟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马逊在2000年一个差别定价“实验”。当年,有用户发现《泰特斯》(Titus)的碟片对老顾客的报价为26、24美元,但是删了cookie后发现报价变成了22、74美元。这件事情的曝光,让亚马逊面临消费者如潮的谴责,最后CEO贝索斯亲自道歉,称一切只是为了“实验”。这是否仅仅是个“实验”不得而知,但调整价格来“追逐利润”是毋容置疑的。

有网友自述,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特定酒店,朋友的账号显示只需300元,自己的账号则要380元。相同的房间,不同的价格,这算得上算法的“功劳”。通过深挖消费者过往消费甚至浏览记录,让算法洞悉消费者偏好,不少互联网平台清晰地知道消费者的“底牌”,于是就有了上述的看人下菜碟。

大数据杀熟的原因

部分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会把用户进行分类。最简单的分类方法就是把用户分为价格敏感性用户和非价格敏感性用户,由于使用习惯老客户多为非价格敏感性用户,而新用户则对价格比较敏感。企业则针对不同类别的用户提供不同的价格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怎样理解大数据杀熟

与其称这种现象为“杀熟”,不若说是“杀对价格不敏感的人”:一罐可乐,在超市只卖2元,在五星级酒店能卖30元。这不能叫价格歧视,而是因为人们能住得起五星级酒店,那么就是要被“杀”,这个理论套用在“大数据杀熟”上却并不恰当。一个关键问题是,一罐可乐的正常价格是透明的,所以在五星级酒店的溢价是公开的。但“大数据杀熟”却处于隐蔽状态,多数消费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溢价”了。此外,将老顾客等同于“对价格不敏感的人”,也有偷换概念之嫌。

大数据杀熟相关法规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实际体验调查结论与网友的反馈大相径庭。实际调查显示,大数据“杀熟”问题并不明显,只有个别价格不同行为涉嫌大数据“杀熟”,调查点名了去哪儿和飞猪旅行等网站都有不同程度的大数据杀熟情况。但消费者发现被大数据“杀熟”后,由于其存在复杂性和隐蔽性,维权举证确实存在困难。

2022年10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2]

针对最受关注的“大数据杀熟”问题,《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针对不同消费特征的旅游者,对同一产品或服务在相同条件下设置差异化的价格。[2]

大数据杀熟还将面临最高五十万元的处罚。《暂行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违反该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处罚。具体来说,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大数据杀熟的几种方式

“杀熟”,看字面的意思,就是同一个平台的同一款产品,每个账户看到的价格是不一样的,老用户的购买价格比刚注册的新用户价格贵。

大数据杀熟,其技术基础是大数据,也就是海量的用户数据,通过你的基础属性数据判断你所在用户群体、人群特征(如消费能力等)、通过你的行为判断数据,判断你的偏好、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强烈程度。然后通过精准的用户画像,推送不同的商品价格。

一般来说,有几种情况:

1、根据地理位置定位,如果你附近商场或商店少,显示给你看的商品就会加价,几年前,美国就有“如果附近没有肯德基,就给用户显示更高的披萨价格”的案例。还有,如果你在“富人区”,卖给你的东西价格不加个三成五成的,好像也对不起大数据。

2、根据你的消费记录,如果你是属于花得起钱的那种,也会给你加价。

3、根据你搜索的词汇、时间、频率,判断你是“随便看看”还是“心里长草”甚至是“心急如焚”,从而给你调整报价。

4、我还听说,用不同的手机看到的价格不一样,如,苹果手机看到的价格可能高于其他的普通手机。

5、如果你是新用户,商家可能会给你较高的优惠券,或者新人体验券,最终购买的价格可能会低于老用户。

怎样应对大数据杀熟

在现阶段,作为消费者,我们还无法保证商家自觉不“杀熟”,那该怎么做才会尽量避免“被溢价”呢?

1、多用几个账号交叉验证。多找几个朋友,甚至可以用父母的手机搜索对比,然后选择最低价的那个下单。

2、伪装价格敏感用户。如果你能够被定义为价格敏感用户,可能平台给你推送的价格就不会太高,或者二回有另外的优惠券之类的补贴。

3、反向操作,画像模糊。当你要搜索矿泉水时,再同时搜索一些不相关的可乐、服装、护肤品等,用无关数据掩盖你的真实意图数据。这个需要说明的是,当你的用户画像准确度降低时,你被“熟杀”的可能性降低,但平台给你提供的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的质量可能会降低。

4、注意自己的隐私保护。尽量不让自身信息在网站、手机终端、APP、微信、QQ及其他社交网站暴露得太多。另外,划重点!尽可能地不要让你的地理位置、通讯录、相册等等隐私被获取。关闭掉一切非必须的定位许可,照片读取许可、通讯录读取许可,不要连接来来路不明的WiFi,甚至一些看起来官方的WiFi。

北京市消协点名大数据“杀熟”问题

北京市消协点名大数据“杀熟”问题

北京市消协点名大数据“杀熟”问题,数据显示,八成多(82.44%)受访者表示在网络购物过程中遭遇过大数据“杀熟”,但是却鲜有人去进行真正的维权。北京市消协点名大数据“杀熟”问题。

北京市消协点名大数据“杀熟”问题1

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3月1日发布的《北京市消协发布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飞猪旅行和饿了么因存在“新老用户同时购买相同商品(服务)的标价不同,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记者注意到,此前飞猪旅行曾因“大数据杀熟”多次被点名。

据悉,本次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主要采用网络问卷和消费体验两种方式,其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9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82.37%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普遍存在,92.33%的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的原因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差异化营销。

而在对16个消费者常用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的32个模拟消费体验样本中,有14个样本新老用户账户的价格不一致。其中,大多数样本是因为打折或优惠力度不同导致最后成交价格不同,但飞猪旅行和饿了么的体验样本显示,新老用户同时购买相同商品(服务)的标价不同,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海报新闻记者梳理发现,2018年10月,飞猪旅行曾因“大数据杀熟”被知名博主在新浪微博曝光;2022年3月27日,北京消协发布报告称去哪儿网、飞猪等网站存在新老用户价格不一致的现象;2022年10月19日,浙江省消保委通报了第三季度手里投诉情况分析,飞猪旅行因涉及“大数据杀熟”被点名。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飞猪旅行涉及“大数据杀熟”的投诉共计36条。

北京市消协点名大数据“杀熟”问题2

3月1日,北京市消协在官网公布了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活动的最新结果——86.9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82.37%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普遍存在,92.33%的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的'原因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差异化营销。

网络购物、在线旅游、外卖和网约车则是大数据“杀熟”最为集中的四个领域。

数据显示,八成多(82.44%)受访者表示在网络购物过程中遭遇过大数据“杀熟”,七成多(76.85%)受访者在在线旅游消费中遭遇过大数据“杀熟”,反映在网络外卖(66.96%)和网络打车(63.00%)消费过程中遭遇大数据“杀熟”的受访者均达到六成多。此外,还有部分受访者表示在电影消费和视频消费时遭遇过大数据“杀熟”问题。

据了解,此次问题调查主要采用网络问卷和消费体验两种方式。其中,问卷调查自2022年11月1日启动,截止至2022年11月11日,通过“北京消协”微信、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网以及消费者网等渠道,共计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186份;而消费体验调查则选取了16个消费者常用的电子商务平台,共完成32个模拟消费体验调查样本。

消费者眼中的“杀熟”标签

3月1日,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下称《规定》)正式施行。虽然《规定》并未直接界定大数据“杀熟”行为,但却对算法推荐管理划定了行为边界: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设置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算法模型;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

那么,消费者眼中的大数据“杀熟”行为又有着怎样的特征标签?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多(85.38%)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主要体现为同一时间不同用户购买相同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不同,近八成(79.98%)受访者认为主要体现为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七成多(75.80%)受访者认为主要体现为不同用户享有不同打折优惠形式,近七成(69.37%)受访者认为主要体现为隐藏或不送老用户优惠券,六成多(62.26%)受访者认为主要体现为根据用户特点提供特定商品或服务,还有部分受访者认为体现为手机配置不同价格不同、默认勾选之前购买过的服务、不买时送优惠券买时却没有等形式。

消费体验调查发现,部分平台存在新、老用户账号同时购买同一商品或服务实际成交价不同现象。例如,体验人员分别通过新、老用户两个账号同时在某平台订购同一饭店的同样饭菜,老用户账号不仅比新用户账号少了7元“双重补贴”红包,而且配送费也比新用户少优惠0.4元。

北京市消协表示,上述数据说明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主要体现在同一时间不同用户购买相同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不同、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不同用户享有不同打折优惠形式、隐藏或不送老用户优惠券以及根据用户特点提供特定商品或服务等方面。

沉默的被侵权者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但是却鲜有人去进行真正的维权。数据显示,仅有0.43%受访者选择通过司法诉讼方式维权,另有有一半多受访者选择不再去该商家消费,有三成多受访者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梳理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在侵犯权益的认知上,超八成(80.65%)受访者认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六成多(66.13%)受访者认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超过一半(51.51%)受访者认为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还有三成多(37.82%)受访者认为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

在侵权危害的认知上,九成多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会扰乱市场秩序,八成多受访者认为会透支消费者信任,近四成(37.70%)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还会降低用户忠诚度。

清醒的被“杀熟”认知与极少的维权行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此,北京市消协表示,这说明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

大数据“杀熟”维权是否还有其他拦路虎?

有近九成(88.01%)受访者认为是监管手段跟不上,认为是隐蔽性太强(85.95%)、相关法规不健全(82.32%)的受访者也均达到了八成多,此外还有近八成(79.53%)受访者认为是不容易取证。

就此,北京市消协提出了四点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为规范和治理大数据“杀熟”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创新监管方式方法,积极运用大数据监管技术,对违法违规经营者进一步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企业应诚信守法经营,合理采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主动接受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企业应诚信守法经营,合理采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主动接受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北京市消协点名大数据“杀熟”问题3

全面遏制大数据杀熟迎来新动作。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3月1日起正式上线运行,一众线上平台依托“算法”对消费者实施价格差别化对待的土壤亦将荡然无存,由此带动遏制大数据杀熟正式进入约束“算法”的新阶段。

3月1日起,《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根据《规定》要求,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在提供服务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填报服务提供者的名称、服务形式、应用领域、算法类型、算法自评估报告、拟公示内容等信息,履行备案手续。

这意味着,以往被各大互联网平台视为“机密”的算法服务将走向透明。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将成为各平台算法服务提供者向全社会公开展示其服务提供“算法”的“曝光台”,由此带来的影响或将让各大平台屡试不爽的大数据杀熟现象彻底无处遁形。

显然,《规定》也必将坚定贯彻其上位法——2022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对“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的要求,准确甄别披上“数字外衣”的传统商业“杀熟”行为,守护民众合法权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顺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到法律层面,无疑将让行政部门的监管有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而部门陪台实施的具体规定,将让一系列监管要求真正落地。

“只有在监督和约束的前提下,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合理合法地善用个人信息,才能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李顺德说,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杀熟的存在,背后是对整个市场营商环境的挑战。因此,确保个人信息和个人合法权益得以保护,也将对国家经济发展和良好的市场营商环境带来积极正面影响。

众所周知,“杀熟”原本的意思,是指向老顾客提供更高价格牟利的行为,这在传统商业领域早已有之,只不过在大数据算法快速商用的今天,数字技术正在成为一把“双刃剑”,原本受益于数字技术带来诸多便利的消费者,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商家或平台“待宰的羔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算法让需求和供给能够更高效对接,对市场发展形成天然引导。这对要素的高效匹配而言有着积极作用。而通过约束算法遏制大数据杀熟,也有助于约束资本无序逐利的行为。

汪浩说,“不断完善法律约束,精准对数字经济运用个人信息加以监管和规范,清晰化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基本关系和边界,有助于促进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经济时报)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