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
- 2、古代的客栈类似现代的酒店住一次花费多少?
- 3、为何古人在饭店吃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呢?
- 4、比之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代老板都是如何经营旅店的?
- 5、一日三餐是从宋朝开始?宋朝顶级酒楼消费多高?
为什么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
因为没有必要阻拦,古代的一顿饭不会比现代下个馆子贵。因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给力,只会多不会少,所以店小二才不会阻拦。
古代的酒楼饭馆
电视剧里常常能看到一个大侠风尘仆仆地来到一个酒楼,一坐下就点了一桌子酒肉,大快朵颐之后,丢下一锭银子就扬长而去。电视剧看多了,给人的印象是古代人吃顿饭就是那么贵,没有几两银子,似乎都不好意思在古代下馆子。
可事实上,古代的酒楼消费没那么贵,毕竟古代的酒楼只是去吃饭的地方,没有其他消费,所以光吃饭菜,还真花不了几个钱,也就是说按照古代的物价,去趟酒楼,点上几个招牌菜,也就不过几十文钱的事,还真用不到一两银子。所以古代的酒楼是古人经常消费的地方,不可能贵得离谱。
古代银子的购买力
都知道这银子在古代就是货币,但古人平时最常用的货币还真不是银子,而是铜钱。主要是因为这银子在古代属于大额面值的货币,就相当于现在几张百元大钞,小老百姓一般的日常消费用不到银子这样的大额货币,因此在古代实际能使用银子的场合不多。
这还真不是开玩笑的,因为古代的物价不高,按照古代100文一石大米(一石大米大约为现代120斤),那么一两银子就可以购买十石大米,也就是现代的1200斤左右大米,要是折换成现代的钱,怎么也得有几千块钱吧。可见在古代银子的购买力确实很给力,一锭银子虽说不能在古代买下什么十分昂贵的东西,但至少可以让一个出行在外的古人,吃喝用度一整天都不成问题的。
也就是说在古代,一般情况下,很少能用到银子来购买物品,或是结算费用,除非是做买卖的生意人,正在谈自家的营生,用到银子结算很正常,所以平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很少能看到银子。如果有一个人用银子来结算费用,不用想,也不用犹豫,肯定不会亏本。
而且古代的一锭银子少说也得有个几两重,就算是碎银子,也有一两左右,按照银子的购买力,支付小老百姓的日常消费绝对是绰绰有余,说不定还能狠狠地赚上一笔小财。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在古代这银子找零非常困难。
现代支付手段很多,不管是线上线下支付,也不管是多大多小金额支付,总之最后都能够精准支付,就算没有零钱,商家也会找零回来,就是不会让你白掏不该支付的钱。但在古代,这就很有难度了,虽然文钱很流通,而且与银子的兑换标准也很统一,可古代银子的校准仪器很少。
也就是说在古代,不是人人都能手中有个精准的称重银子的仪器。有人拿着银子来结算,虽然知道肯定是多了,但却因为没法知道具体银子的重量找零,一般商家不愿意找零,就会拒绝接受银子支付费用。在古代拿银子出来结算,那就是做好了多的就是小费的觉悟,根本不打算让商家找零。
所以在古代消费不算昂贵的酒楼,如果有人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肯定不会阻拦,说不定还能偷乐很久,毕竟这是一笔稳赚不亏的买卖。
古代的客栈类似现代的酒店住一次花费多少?
现在的酒店和古代的客栈住宿都是分等级的,这样一来价格也是不一样的。古代人出门在外没有借宿的地方都是在客栈住宿,如果是官员商人出差得到官方授权出来办事,活动期间就会有符节,符卷。这种东西都是入住客栈的身份证明,这也相当于现在的介绍信。
客栈客人入住后要进行详细的身份信息登记。这种登记制度主要是登记客人的姓名,籍贯,职业。客人是从哪里来到什么地方去干什么事情都会进行登记。古代官役时不时的会去客栈检查。古代客栈也有豪华套间,被称为头房。一般等级都是由高到低的分为:天号、地号、人号、通铺、柴房和马圈。古代旅馆也会给住宿人员打折,有些客栈还会被要求收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住宿。
古代人与人之间是有等级之分的,客栈也是不例外的。在古代住一次客栈如果按现在的钱来计算,那么古代的一文等于现在的一毛,住一次客栈有的只要三五十块,也有的客栈大约是一百个铜钱左右,还有的需要200文到500文左右。古代人们逛街买东西通常都是拿出几个铜板和几串铜钱来用的,这些都是普通老百姓用的钱。也有的家境非常的好,通常都是使用银子的。
所以古代客栈远远没有我们看到电视剧中演的那么安全和美好。古代客栈和现在的酒店其实都是一样各有各的好处,但也都是要分等级的。
为何古人在饭店吃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呢?
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这样的桥段经常出现在金庸先生的小说或影视剧中,也往往只能出现在小说或影视剧中。
首先,中国古代以白银为货币的历史并不长,而且出现的时期也比较晚。在很多影视剧中,汉朝人下馆子也用银子结算,这不是不符合历史的。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大约从宋朝开始,但尚未普及。以白银为主流货币的时期,主要是明清两朝。那么,明清之前,古人以什么为货币?
小宗交易以铜钱为主,大宗交易以黄金为主。在古代社会最早期,则是以贝壳之类的物品为货币,所以汉字里很多与钱有关的字是“贝字旁”。
在中国古代,有的时期也以布帛为货币,比如唐代就是如此;也有的时期以纸币为货币,比如宋代,便发明了交子,不过,纸币一直不是中国古代货币的主流。
前面说到,明清时期才以白银为主要流通货币,那么,明清时期是否会出现“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的现象呢?
也几乎不可能。
在明清时期,一两银子是比较值钱的,明朝一两银子可以值今天1000元左右,而清朝物价有所提高,一两银子也可以值300元左右(不同时期银价不同,这里统一取平均值),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外面消费,根本花不了一两银子。
像影视剧中那样,一个侠客一顿饭便花掉三十两白银,然后直接扔下三个大元宝走人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
而且,古代的物价和现代一样,不可能所有商品价格都是“整数”,比如一个辣椒炒肉刚好一两银子,一个清蒸鲈鱼刚好二两银子,它也是根据行情灵活定价,有的商品价格可能是整数,也有的价格有零头,比如三两二钱银子。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付钱?
直接给老板三两,老板肯定不乐意;直接给老板四两,你肯定不乐意。这时候就需要秤出三两二钱银子支付给老板。
所以古人外出时,往往会随身携带两样东西,一个是剪子,一个字戥子(戥读作等,戥子是一种精确度极高的小秤),向老板付钱时,先用剪子剪下适量的银子,再用戥子秤,需要支付多少银子,就秤出多少银子支付。
大家想必很好奇,如果需要支付的银子是整数,是不是可以像影视剧中那样,直接把银子付给老板?
也未必。因为古人的银子,不像影视剧中那样,都是统一形状、重量明确的元宝(元宝在古代是官银),而是形状不一、重量不明的碎银子。如果需要支付的钱是三两银子,但口袋里的碎银子却重3.8两,就还是需要用到剪子和戥子。
当然,不利用剪子和戥子,甚至“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的情况,在古代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发生。
虽然,古人的消费水平普遍较低,但这只是针对普通百姓而言,而对于达官贵人们,他们的消费水平高得吓人。以清代为例,达官贵人们吃一顿饭,少则几十两银子,多则甚至成百上千两,也就是说,他们一顿饭最多可能花几十万!
这些人家财万贯,而且大手大脚花钱已成习惯,压根不会在乎一两半钱的小钱。所以,古代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某个富家公子到高级酒楼吃饭,一顿饭花了100两7钱银子,公子爷吃得开心,叫下人掏出不下于一百两银子放桌子上,招呼一声,直接走人。
店家惹不起富家公子,一看桌子上的钱肯定不止一百两银子,当然不会计较,还巴不得他下次再来、继续如此呢!
比之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代老板都是如何经营旅店的?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让旅游业的发展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现代的酒店行业,可以使用在线预订、电话预订等方式,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节约了更多的时间。与此同时,酒店的宣传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提供的服务也是越来越多元化。那么,古代的酒店和现代一样,也分为一定的等级,甚至还出现了很多个性化的设施。
一、古代酒店的安全保障制度
在现代,我们去入住酒店的时候经常使用身份证进行登记,这样就使得酒店有足够的人员信息登记,确保了安全。然而,古代的酒店也有这样的登记形式,只不过是使用手动的方式。每个酒店需要将人员详细的入住信息进行登记、备案,在定期的时候还会交给官府进行检查。与此同时,古代的酒店附近甚至会时不时有巡逻的官差进行检查,极大程度上确保了入住者和酒店的安全。
二、古代酒店的经营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和手机电脑的时代,酒店如何进行宣传和推广就成为了问题。殊不知,古时候的客栈也分为很多种类,不同档次的客栈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为官府人员提供住宿的酒店。当然,现代酒店出现的优惠制度,在古代也是有的。宋朝时期,就出现了每个月免费入住的政策,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旅游并住宿。
由此可见,尽管古代的各项条件都没有现代的发达,但是这些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也极大程度的满足了不同人的需要。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古代酒店的安全保障制度也是十分可靠且人性化的,丝毫没有比现代的酒店管理逊色。可见,生活在古代的人们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入住体验。
一日三餐是从宋朝开始?宋朝顶级酒楼消费多高?
曾经网络上流行一种技术贴,专门讲穿越到古代的生存攻略。不少帖子都说到一个残酷的事实:如果穿越的朝代不对,你很大概率上会被饿死。因为古人的饮食习惯、方式以及种类和现代人有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必须揣着一颗现代胃,那么最好的穿越目的地就是宋朝。在宋朝,首先能吃得饱,我们今天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就是从宋朝开始的。其次,就是吃得好。在宋朝,餐饮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绝对能满足一个吃货360度无死角的要求!
高档酒楼,讲究!
北宋的汴京、南宋的临安,都能被冠上“美食之都”的名号。这里广聚天下美食,而且高级酒楼云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开封)的高级酒楼多达七十二家。《武林旧事》一共十卷,其中一卷专门讲临安的酒楼,诸如和乐楼、中和楼、和风楼这样的大酒店在临安高档酒楼的名单上也是长长的一串。
下面我们就以北宋人最爱打卡的网红店——“樊楼”为例,一探豪华酒楼的究竟。
环境讲究:樊楼,是汴京的地标性建筑,“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登上樊楼之顶,可“下视禁中”,连皇宫内部都看得见!周密在《齐东野语》中称,樊楼“乃京师酒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
菜品讲究:作为餐饮业巨头,店内珍馐佳肴品类齐全,据说仅羹类就有十多种可供选择。市面上最新鲜、珍贵的食材也往往先见于此。
酒水讲究:如樊楼这样的大酒楼一般都有酿酒权,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上乘佳酿。逢新酒出炉,酒楼还会大做广告,如“某库选大有名高手酒匠,酿造一色上等醲(nóng)辣无比高酒,呈中第一”,甚至还会雇请美貌的青楼女子做代言。
用具讲究:高档酒楼所用餐具尤其讲究,用的不是瓷器而是银器。“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虽一人独饮,碗遂亦用银盂之类”。
服务讲究:店小二是沟通前厅和后厨的最佳桥梁。有顾客登门,小二笑脸迎上,“提瓶献茗”,拿出菜谱,“凡下酒羹汤,任意索唤,虽十客各欲一味,亦自不妨”。 之后,小二将菜谱唱念报与厨房。上菜时,传菜人双手满负盘碗,却能脚下生风、行走自如。若顾客感觉服务不周,“白之主人,必加叱骂,或罚工价,甚者逐之”。
此外,为了吸引顾客,樊楼这样的高档酒楼,还有吹拉弹唱、杂技歌舞等娱乐服务,让客人吃的痛快,喝的尽兴。
您可能好奇,来樊楼吃一顿得花多少钱?宋代话本《赵伯升茶肆遇仁宗》里有首诗颇能说明樊楼的消费水平:
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公孙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
宋朝“钱法”较乱,姑且以惯常的方式计算:一两银子约合一贯钱,一贯钱大约1000钱左右,花费万钱就是十两银子!(宋朝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1000元左右)这样的高消费,我辈只能望楼兴叹了!
街头小馆、流动摊贩,实惠!
要到樊楼这样的网红店打卡,需要食客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对于宋代百姓而言,吃不到名菜珍馐也不用遗憾,因为可供他们选择的平价餐馆比比皆是。
宋人经常去的综合性餐馆,规模较大的叫做“分茶”,店内供应酒肉主食等;有的餐馆有自己的主打产品:如曹婆婆肉饼店、王楼山洞梅花包子店、万家馒头店等;还有专门满足吃素需求的素食店;此外,最火的饮品店也在市面上大量出现,出售纯天然无添加的各色饮料:甜豆沙、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梅花酒……冷饮店也大受欢迎:炎炎夏日,你可以吃到冰雪冷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还有冰酪(宋代的手工冰淇凌)。
除了高大上的酒楼、物美价廉的餐馆,汴京街头还有很多流动商贩。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许多小商贩的身影穿梭在街边、桥头。蒸梨枣、黄糕糜、宿蒸饼、发芽豆……光听名字就让人口水连绵。食客无论想解馋还是果腹,路上街头随口叫住一个小摊贩便能得到满足。
千万别小看了这走街串巷的小摊贩,在宋代,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辛勤劳动挣钱发迹。
南宋人洪迈的《夷坚志》中讲了一位小贩依靠编织草鞋起家,之后转行卖油的故事,故事的结局是该小贩“才数岁,资业顿起,殆且巨万”。
城中夜市,热闹!
你可能很难相信,在宋朝以前,中国人一天只吃两顿饭。不完全是因为穷,而是因为宵禁。
有宋一朝,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宵禁逐渐放开。宋太祖曾经专门降旨:“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夜市文化在这时候盛行起来。汴京、临安这样的不夜城中,“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即使冬天遇到风雪阴雨,夜市也不关张。北宋蔡绦曾形容开封夜市:繁华之处,连蚊子都不见踪影。而在这热闹非凡的夜市中,中国人一天两餐的饮食习惯也悄然变化为一日三餐。
如果去一趟宋朝的夜市,你都能吃到啥?《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都城最有名的夜市是州桥夜市,夜市中店铺林立,有水饭、熬肉汤、干货等吃食;还有鸡鸭鹅兔等肉类野味;夏季冷饮供应不断;冬日可寻得烤肉火锅等滋补佳品;逛累了可找到小店歇脚,点上几盘杏片、梅子姜这样的开胃小菜。而夜市中食物的价格也相当亲民。据记载,诸如鸡皮、腰肾、鸡碎这样的小吃,每个不过十五文,以当时宋人的购买力,从街头吃到巷尾,从饿吃到饱,恐怕不是什么难事。
餐饮竞争,激烈!
任何时代,一个行业的繁荣都会催生激烈的竞争,宋朝的餐饮业即是如此。各个酒楼、餐馆除了在菜品上争奇斗艳,也用上了各种促销推广手段。
打广告:大酒楼不惜千金请人写词赋诗;小店更愿意用特色招牌增加人气。
拼特色:食店为了迎合来自四面八方客人的口味,会专门制作具有地方风味的食品。这一时期出现了“北食店”“南食店”,川菜也非常受欢迎。
拼服务:临街小店注重用餐环境:挂名画、摆插画;夏天放冰盆降温,冬天设暖箱增温;遇到节日推出应景产品,甚至重新装潢门面;赶上酒店促销,顾客买小酒还能收到搭送的小菜。
拼创新:为了扩大生意范围,餐饮店也提供“外卖”服务,“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外卖食品花样繁多,可供选择的菜品主食多达百余种。据说宋高宗和孝宗二人也常常舍御膳房而不顾,专爱点外卖吃。
激烈的竞争之下,受益最多的还是当时的食客。因此汴京的老百姓几乎不在家做饭,顿顿下馆子!
1998年,美国《生活杂志》曾评选出一千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远的一百件大事,宋朝的饭馆与小吃入选第五十六位。
舌尖上的两宋,被后人敬佩的不仅是珍馐美味中的“民以食为天”,更是勤苦劳作中的“民以食为业”。